「那都是媽媽的一廂情願。又不是生下了小孩就能夠當母親。」

messageImage_1600570449334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大概就是是枝裕和想要挑戰家庭觀念的一部電影,在這個家庭當中,每個成員都沒有血緣關係,他們憑藉的是一種患難與共的精神一同生活下去。電影的一開始,就用一種俏皮的拍攝手法側寫祥太在超商偷東西的過程,且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受到家暴的小女孩樹里。從這些畫面當中都可以看見這個家族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偷東西,他們偷的更是一份情感。也許用「偷」這個字眼會帶給人們一種負面的想像,但換個角度想,當東西沒有了主人,或是孩子沒有了照顧他的人,這還能不能叫做「偷」?在祥太偷東西之後,問了父親偷竊這件事是對的嗎?父親回應他:「店裡的東西還沒有主人,所以我們當然可以拿。」或是回到家後,姊姊跟父親說:「這是誘拐。」父親回應:「孩子的爸媽都不要他了,讓他在這裡住個幾天,算是借住吧。」都是導演試圖挑戰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社會的道德規範讓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認為商品放在店裡就是等人拿錢交換;也讓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就是應該要送到機構照顧,且須透過收出養的程序把孩子帶到新的家庭裡;或是讓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不管家暴多麼嚴重,孩子終究是在這個家庭裡的,如果暴力仍無法解決,就會有相關單位將受暴者與相對人隔離,但不至於剝奪親權。然而,這些思考模式往往都是以「家庭」或是「社會」為單位,而非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討論的。因此,當新聞報導樹里已經被學校諮商中心通報失蹤以後,大眾關注的問題是:「為什麼你們要隱匿事實?為什麼你們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沒有人關注小女孩現在去哪裡了,她現在過得怎麼樣。當然,如果小女孩被藏匿得好,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她,她就像是顧客一般走入商店,或是像路人一樣走在街上。小女孩能夠過這樣的生活,也必須歸咎於「小偷家族」對她的照顧。

messageImage_1600570391046

在這部電影當中,為了要與現今的社會道德規範對話,這些思維也經常透過祥太的思索呈現。從父親與祥太在海上的對話就可以知道祥太正處於青春期,這也是電影裡頭少數談論性話題的地方,刻意選擇大海作為場景,也許就是要隱喻祥太準備進到下個人生階段。雖然姊姊亞紀在風化場所工作,但在他的工作地點中,凸顯的不是情慾的流動,反而是心與心的交流。祥太在電影開始的半小時內,就開始思考偷竊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可以做的。雖然祥太始終都在內心掙扎著能不能偷竊這件事,但他還是不敢表現出叛逆的行為,在這之中也可以發現權力的流動往往是在不經意的過程中產生的。縱使父親沒有要求他一定要把風,但祥太仍然覺得這就是他當下應該要做的,因為這個家庭就是透過這樣的互助關係才能維持下去。在雜貨店老闆告訴他不要讓妹妹(樹里)偷東西後,這種「道德感」更是對他舊有的思維產生衝擊。「該不該偷東西」這個問題至始至終都在祥太的心中攪動,而且得不到解答,但這也是祥太對這個家族產生不信任感的開始,畢竟家裡的人從來都沒有給祥太一個他想要聽到的解答──為什麼他們都在說我們不能偷東西?當家人趁著祥太住院要逃跑的事透過社工(也可能是其他職業)轉譯後,讓祥太對這個家的不信任也變得更高漲。不過導演也選擇讓這個不信任感停留在這個地方。

messageImage_1600570367948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呈現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在一起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家庭,有時候這份感情甚至可以比親情還要親密。對信代而言,沒有血緣那又如何?只要比樹里的媽媽更愛樹里,依然也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家族成員彼此的羈絆也是時時刻刻都反映在電影裡,它不只是為家庭成員帶來溫暖,同時也可能帶來傷害。就像是信代最後頂下所有的罪,並且跟柴田治說:「你是有前科的人,如果我這樣做,也不需要坐太久的牢。」或是祥太看見樹里在不對的時機偷東西,便打翻罐頭隨便拿了一袋橘子跑出超商。這些情景都反映了為了其他人好,所以選擇犧牲的心態。

messageImage_1600570413964

所以說,家庭是否需要血緣關係?在這部電影當中,可以看見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為了生存而努力,所以他們的感情比許多原生家庭都來的更深更濃,但在這些濃厚的情感中也暗藏著彼此利用的暗流,也許沒有社會大眾想像的那種烏托邦式的家庭來得純粹。然而,他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還是選擇要一起在同一個屋簷下,不會輕易拋棄彼此。光是這點就足以告訴大家:「並不是每個生下孩子的媽媽都能成為一個好母親。」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oyoWM 的頭像
    yoyoWM

    友在看電影

    yoyo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